微型车在两年后肯定大火。现在买车大部分都是第一辆车,中国人追求大空间,大马力的suv,可用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90%的时间都是在都市。每天下班开着就做一个人,真心浪费,现在要是出专门上下班开的车。会有很多人考虑第二辆的
Smart这种微型车,适合家里有车,第二台车城市代步,但是车太小,没什么驾驶乐趣,加上新能源车更环保,性价比更高,外形漂亮,像奇瑞小蚂蚁就挺不错,外形靓丽,续航不错,适合城市代步。以上因素注定了smart在这一细分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这一细分市场也在萎缩,加上smart品牌力一般,收购意义不大。
吉利目前已经收购了很多品牌车,欧洲的沃尔沃,莲花,马来西亚的宝腾,把目前手里的牌打好,消化吸收再形成品牌战斗力群,如大众高中低全方面覆盖,玩的很好,吉利好好学学,趁现在有钱深化内功,别整太多虚的。希望国产雄起!
早期微型车销量很高,那时候汽车还算奢侈品,微型车价位低,成为一大批人成为有车一族的入门产品,后来随着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汽车价格走低,微型车市场逐渐萎缩,销量不佳。现在,汽车已经成为普通代步工具,可是伴随的城市拥堵,大部分人考虑到停车问题和燃油经济性,个人认为微型车会成为家庭第二辆车的首选,会有一个增长或者爆发的趋势
吉利重金收购一个烫手山芋,其目的应为提振品牌形象、同时面对两个方向的市场。
Smart汽车是德国奔驰与斯沃琪这个针对年轻人的手表制造商联合打造的微型车,两门造型相当时尚而且还有敞篷版,不过也就是这种个人过于鲜明且毫无实用性可言的定位决定了消费群体会非常垂直。
以“月表年车”的收支标准判断,能买得起斯沃琪的消费者不一定能负担smart;有能力买smart的消费者往往不会考虑斯沃琪,两个品牌很难碰撞出火花,车型又不实用还有什么值得选择的呢?
所以Smart在98年推出到截止目前的21年里亏损超过46亿美元,对于奔驰而言已经是严重的负担,奔驰董事会主席Olakallenius也有意在必要时毫不犹豫的抹除这一个与奔驰汽车文化没有重合的品牌。
不过洋品牌毕竟号召力很强,在海外其他地区也许没有任何吸引力,但在国内总还是有人对这种假轻奢趋之若鹜的;所以在奔驰犹豫不定的时机吉利汽车抛出橄榄枝,收购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吉利并不蠢,在收购smart50%的股权之前已经与奔驰半对半的投资成立一家主打高端出行服务的合资公司,其目的在于平衡吉利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比例、提升品牌形象;而奔驰也能通过出行服务提升销量,对于两方而言是双赢的。
吉利趁热打铁收购了Smart的股份用意应是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线,吉利新能源虽然独立为品牌但长期积累的低端形象很难扭转,而新能源汽车最终是要回到终端消费市场面对消费者才能持续生存,那么吉利为提振品牌形象只能复制燃油车与沃尔沃的模式,smart在这一节点也正正好合适。
所以吉利汽车收购smart还是很有远见的,至于合资生产推EV版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现在还不好说,毕竟吉利为smart品牌定位在哪个层面目前还是谜,也许会是低端亲民代步车、也许只能成为共享汽车。拭目以待吧。
至于微型汽车在用车文化越来越成熟、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后会二度繁荣,目前AB级车的热销因为大部分家庭只能负担一台车,在预计选择第二台城市代步车时能耗更低、操控更灵活的微型车反而会是首选,只是现在还不到时机;所以smart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拭目以待吧。
去年2月,汽车界中比较火热的一件事,就是吉利巨资去收购梅赛德斯-奔驰智能(Mercedes-Benz-Smart)成为戴姆勒集团(Daimler Group)的最大股东。根据当时的吉利汽车李书福表示,戴姆勒的投资是一项战略性的长期投资,将继续推动汽车行业的新发展模式。根据相关的新闻来说,吉利收购奔驰SMART后,将会在武汉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其中包括纯电动汽车。据信,国产电动电动smart将很可能落户武汉。
吉利对梅赛德斯-奔驰智能的所有收购预计将有利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和微型车平台。根据以上几点,吉利肯定会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微型电动汽车,而不是直接生产内燃机车。
能否在中国购买微型车,可以深入讨论。微型车作为曾几何时国内比较热销的车型,深受很多人的喜欢,尤其是一些女司机,使用这样的车型来说方便,无需太难的入库技术,并且也不需要太大的车位。几年前的微型车卖的非常的好。
首先在价格上面是非常优惠的,其次车辆的性价比高。总比出门骑着大摩托要好,另外当时,人们选择这款微型车主要是为了满足替换的需求。对舒适性和空间没有要求。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车型的选择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根据国人的消费习惯来说,很多人都愿意购买空间更大三厢车车或者舒适度更好的汽车或SUV。因为这一类的车型在使用的时候,显得大气有面子,因此,对于微型车市场正在逐渐消失也是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重视。至于国内有没有人,这个还需要看车本身的性价比。
关注我们 懂得更多
文/二哥
平门知事工作室出品
所有品牌车型在销量达到一定高位后出现下滑态势实属正常,尤其国内市场汽车品牌众多新车型不断涌现导致竞争持续加剧,同时社会消费亦很容易因出现审美疲劳而转变品牌车型选择的方向。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五菱宏光并不乐意将自己局限于廉价的微型车段位,它非常渴望能够一步一步提高身价,从而获取更高的单车利润率。
宏光Mini EV不断变化花招,一会儿马卡龙,一会儿GAMEBOY,售价一次又一次攀升,最后几乎达到了小型纯电动车的售价水平,显然不合时宜。
二十三万元预算基础上加价一两万,消费者大概率不会当回事,十几万元预算基础上增加一万元,消费者咬咬牙也能拿下,4万元预算基础上提高4千元,消费者估计就甩手不干了。
不同消费群体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截然不同,宏光Mini EV想通过改变车身颜色和套件增加销售价值,显然看低了最淳朴消费者的智商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rentnmg.com/post/18341.html